来源:Marwen Wang时间:2023-8-17
![舆情观察|聚焦新能源汽车(一):发展势头迅猛 产业前景广阔 舆情观察|聚焦新能源汽车(一):发展势头迅猛 产业前景广阔](../pic/news_big/舆情观察-聚焦新能源汽车-一-:发展势头迅猛-产业前景广阔-20.jpg)
近日,在比亚迪举行的发布会上,掌门人王传福宣布比亚迪新能源车总产量突破500万辆,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成就的车企。
比亚迪,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代表。数据表明,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,产销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。
2022年,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688.7万辆,同比增长93.4%,渗透率达到25.6%,提前完成了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中设置的2025年的阶段性目标,进入规模扩张的爆发期和全面市场化的拓展期。
但是,在闪光灯的背后,新能源车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,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、支撑能力保障不够等均是业界认为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因素。
1、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,市场火热,势不可挡。
新能源汽车产业处于成长期,市场需求持续旺盛,渗透率持续攀升,正由政策驱动向产品驱动转变。
据网易新闻、第一财经等多家媒体的报道,截至今年7月,新能源车累计产量超2000万辆,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,今年6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达35.1%。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表示,“预计到2023年年底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将达37%;到2024年年底,渗透率将达48%;到2025年年底,渗透率将达60%”,展现出一片良好态势。中国新闻网、中国质量新闻网称,君迪25日发布的2023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魅力指数研究报告显示,2023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产品魅力进步显著,行业总体得分为776分(1000制),较2022年上升37分,印证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已从“政策驱动”转为“产品力驱动”。北京日报刊称,2023年7月,我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下线,标志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、市场化的基础上,已经迈入规模化、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。目前,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,新能源汽车覆盖了乘用车领域的各个细分市场,一批新势力造车品牌迅速崛起,汽车产业迎来新能源变革期。
2、自主品牌强势崛起,重构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格局
近期,大众汽车与小鹏汽车、奥迪与上汽集团相继达成合作,要在新能源领域合作造车,北京日报评论称,“不仅‘反向输出’,国产新能源汽车的崛起还‘向内反哺’,带动了整条供应链的发展,有国内供应商已借势超越了此前的海外垄断者,拿下国内市场份额第一。新能源浪潮下,行业变革的戏码正渐次上演。”
8月9日晚,微博词条“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”、“哪一瞬间让你为中国汽车自豪?”登上微博热搜榜,有网友评论“以前一直有一个期待,就是看到中国诞生世界级的汽车品牌!这不仅是比亚迪的全新里程碑,更是中国品牌向上发展的写照。”网易号风气水生发文称,“正如发布会上所言,‘这是属于比亚迪的高光时代,也是属于中国品牌的高光时代’,以比亚迪为代表的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,让我们国人见证了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时代正在到来。”澎湃新闻称,“数据证明,中国的自主品牌正在强势崛起,目前,中国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已经稳定在一半左右,然而就在2008年,中国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的占有率仅有28%,2023年自主品牌累计份额为50%。”
3、企业持续海外布局,带动国际影响力加速提升,引发外媒关注
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市场持续向好,本土车企走出国门的步伐越来越坚实。新能源乘用车出口量达到7.0万辆,同比增长185.6%。8月9日,央视新闻发表《换道领先!中国汽车出口跃居世界首位 新能源汽车成关键》一文,并表示“新能源汽车行业成为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,上半年产量大幅增长35%,占整体汽车出口的25%,出口产品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趋势更加突出。”
《欧洲汽车新闻》称,“有消息人士表示奥迪正考虑从中国车企手中直接购买电动车平台,以此提速自己的电动产品开发进程。”美国彭博社称,“今年全球电动乘用车的预估销量为1410万辆;其中,中国市场将占据60%左右份额。”《欧洲时报》称,“种种迹象表明,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汽车市场逐步走强,在中高端汽车市场突破明显。”
中国汽车出海“量价齐升”的现象引发了海外市场的危机感。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称,随着中国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,中国自主品牌持续巩固超越外国竞争对手,西方主导的时代已结束了。英国《每日电讯报》称,近来,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商业首飞,中国汽车企业今年一季度出口数量超越日本拿下全球第一,这一连串新闻正式表明,中国要做第二次工业化大潮的弄潮儿,对西方的尖端、知识密集型产业构成直接挑战,颠覆多个行业的既有秩序。
在海外布局上,国内新能源车品牌把握机遇,采取了更加积极的发展战略。如欧洲传统能源价格上升,蔚来、比亚迪、领跑、哪吒等品牌积极布局挪威、瑞典、德国、荷兰等欧洲市场,推动高端纯电车型出口。与此同时,由于发展中国家地区缺乏汽车产业,加上当地政府给予政策扶持,生产成本相对较低,上汽、长城、吉利、比亚迪布局东南亚、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,搭建海外工厂和供应链体系。放眼国际市场,凭借价格优势和汽车配置,中国汽车越来越受到海外消费者的青睐。
↑上一页 [ 强信心 稳经济 促发展丨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跑 ]↓下一页 [ 新能源竞争的“先手棋” ]